1)第33章:首次试验_一枪刺回大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看着郑德淳笑嘻嘻地发问,宋通也不禁笑了起来。

  爆竹,是古人传统的在新年的除夕、元旦交接的时候,举行的一种驱邪、求福的活动。

  到了除夕夜,古人就在院子里点上一堆篝火。然后,他们把晾晒得干透了的竹竿,放在火堆里炙烤。

  竹竿被烤得炸裂,就发出“噼噼啪啪”的声响,这就是所谓“爆竹竿”。

  后来,有人觉得这点响动过小。他就在竹竿中,塞入火药,从而引发烟火及更大的声响。随着好奇心的增大,以及火药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,鞭炮、烟花,也就应运而生了。

  宋通并不回答郑德淳的话,只是命陈晖去请节度使崔希逸,到来太虚观这个临时试验场,说是要进行首次试验。

  不久后,崔希逸带着侍卫、侍从们,兴冲冲地赶到。孙诲、曹世宇肯定是在场,就连段晏也忍不住好奇心,悄悄地跟随而来。

  孙诲、曹世宇等人,看到院子中的各样物品,只觉得眼花缭乱。

  宋通见礼之后,再带着郑重和神秘的表情,请求崔希逸将一干人等,尽皆屏退院外。

  众人本来都是好奇,但见如此,各自的心中极为怏怏。但节度使发了话,谁敢不听。众人只得恋恋不舍,一步三回头地走出了院子。

  院中再无其他人等,宋通立刻开始硫磺、硝石、木炭等物的配比。

  见宋通神情严肃,崔希逸在一旁看着,也不觉感到有些莫名的紧张。

  他凑近宋通,低声说道:“宋六郎,我见过这个的。但不过是些黑烟、火花而已。”

  崔希逸的疑虑,是对当时火药爆燃现象的轻视。按照历史发展来看,他的疑虑是有道理的。

  历史记载,唐代末期,曾经有攻城的一方利用抛石机,把火药包投向敌方城门,从而焚毁城门的事。

  后来的宋朝,经济和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。对于火药的应用,也是丰富多彩起来。他们把小火药包绑在箭杆上点燃,利用火药燃烧后产生的反作用力,推动箭矢向敌方射出。这个已经有了现代火箭升空的基本原理。

  另外,火箭、火球、火蒺藜等,也开始出现。

  宋通知道,之所以唐朝,乃至是后世的火药效力不足。除了原料纯度的问题以外,再就因为配方比例的失当。

  这些最终并没有形成汉华强大的武备,表面现象是因为攻击不够精准,威力不够大。但这里面最基础的原因,是火药原料的配比问题。

  以古人当时的认知,即便是应用到军事上,火药的配比也是简单的1:1:1。这个配方制作出来的火药,当然也可以应用,但威力并不大。后世虽有调整,但比例仍然不够精确。

  按照新时代的研究表明,黑火药的最佳组配比率,应该是硫磺10%,木炭15%,硝石75%。

  这样的火药,才能称为真正的高性能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w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