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六章 朝中有小人_水浒新秩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中、蔡攸先后执掌过枢密院。

  三人之中,仅短暂挂职的童贯比较知兵,枢密院在其手中职能发挥总体还算正常。

  继任的郑居中进士出身却一心钻营,蔡攸又不学无术整天神神鬼鬼,二人皆唯天子心意行事,倒是方便赵佶乾坤独断。

  可时日一长,枢密院的相关职司也就废了。

  实际上,内禅之后,蔡京、蔡攸父子便跟随太上皇南幸,枢密院也基本停止运转。

  以至于大战将起,赵桓只能抛开枢密院,依靠刚刚出任兵部侍郎的李纲组建亲征行营,以准备临安城保卫战。

  临安城中的禁军足有一百二十个指挥(编制数),正常情况下,靠这么多人守住面积比东京城小得多的临安城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。

  但李纲就算再不知兵,也知道守城不能死守,城外必须有军队牵制敌人才行。

  以京营兵马极低的士气,赶他们出去迎敌绝对会扭头就跑,还不如驱使想要“将功赎罪”的何灌抵挡同军好使。

  其实,朝廷发布诏令后,已经有不少路州进行了勤王动员,并陆续开拔了。

  紧挨南阳府的永兴军路商州西军便进入内乡县,正在往临安城赶。

  但这部兵马只是西军的前锋,仅有一个未满编的将,靠他们扎下硬寨牵制同军的前锋都很勉强,正面作战打退敌人就不要想了。

  因而,刚刚组建的亲征行营真就是个空壳子,既无敢战之兵,也无知兵的将帅,甚至连出谋划策、组织保障的人才都极度缺乏。

  放眼整个临安城,待制以上官员中最知兵的当属开府仪同三司高俅。

  其人虽然以“球”闻名,却不是真的只陪道君踢球不干正事。

  高俅执掌殿前司这么多年,虽无大功,但也没有出什么大事,能力还是有的。

  指望他带兵打仗当然不成,但调度物资管理兵员上,其人再不济,也远比从未掌兵的吴敏、李纲等人要靠谱得多。

  可惜,高俅乃是道君的亲信,之前突发急病才没有跟着太上皇南下。

  赵桓已经登基,绝不能再用自己老子的亲信掌兵,出谋划策也不行!

  高俅也知道自己身份敏感,发病后就闭门谢客,刻意淡化自己的存在感,以至于太学生陈东上书所列“六贼”便没有提及此人。

  高俅指望不上,其他臣子更不能指望。

  之前,赵桓因开封府失陷慌了手脚,曾召集众臣廷议应对之策。

  结果,大臣们建议不一。

  有劝皇帝南渡大江,或西奔关中的,待集天下兵,选将出师,再与敌决战的;

  有建议坚壁戒严,收民清野,使敌人攻不得前,退无所掠,师老气沮,然后待勤王兵马齐聚,再赶走同军的;

  也有主张派能言善辩之士,许以割地赔款,兄事大同等条件,劝正乾皇帝退兵的。

  兵部侍郎李纲则认为大宋输在民无战心,军无士气,唯有效法真宗皇帝御驾亲征,以攻为守主动出击,才能鼓舞民心士气,打退强敌。

  赵桓被臣子们吵得脑瓜子生疼,其实分辨不出谁的意见更好,自己又该听谁的。

  但众臣只愿张嘴提毫无操作性的建议却不愿践行自己的建议,唯有李纲愿意担起抗敌之责,赵桓这才定下亲征的决心。

  只是,以赵桓登基后第一次临朝都会躲起来的性子,又如何能够做到定下决心就一直坚守呢?

  其人下诏何灌不得入城的同时,还下了另一道诏令:

  以兵部侍郎李纲为尚书右丞、临京留守,知南阳府事聂山为随军转运使。

  数日之内李纲再次升官,终于位列暂支,其人却没有升官的喜悦,也顾不得城下失魂落魄的何灌了,当即下了城墙,匆匆赶往宫中请求奏对。

  朝中有小人!

  天子朝令夕改,肯定是受到了小人蛊惑,才会想到临阵逃跑!

  ……

  ps:头疼得厉害,好久没发这么短的章节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w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