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79章送别_抗日之无敌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姜丽说她要在大连待一阵子,至于原因,她没说,大家也都没有问。

  老爷子许海峰拄着拐杖,神情安详了许多,虽然他神智不清已经无法再表达什么,似乎是本能,姜丽走到哪,他就傻笑着跟到哪。

  寒风凛冽中,这笑照在人的心底暖洋洋的,比什么锦衣华服都来的舒服。

  离别之际,大连下了一场雪。

  姜丽在飞舞的雪花底下,看着远去的苏阳众人,端端正正的敬礼。

  她身后,老爷子许海峰也学着她的样子,他干枯的身体在寒风中颤颤巍巍……

  剩下的路程苏阳等人的心中都有些沉闷,也没什么耽搁了,一路往上直接去了东三省工业最密集的重镇。

  抗联军目前的武器装备三分之一都出自东部地区,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的现代化脚步是走在全国之前的。

  175兵工厂原名沈阳兵工厂,在民国时期,这里就已经是最大的兵工厂了,不仅能制造常规武器,甚至还能制造重型杀伤力武器,甚至还能制造汽车。

  这在当时兵工厂中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,说到它的创始人,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传奇人物,那就是当时大名鼎鼎威震四海的东部地区王弓长林。

  这张大帅出身草莽,打字不识一个,但却极有个人风采魅力,靠着自己笼络的一班弟兄,竟然统治了东部地区三省。

  乱世风云之中,能打造这么一个兵工厂,足见弓长林的手腕。

  大清帝国浩浩荡荡的鸦片战争之后,便开始缓慢的改变过去的腐朽思维,尤其是在工业方面更是不留余力的向西方学习,可谓是洋务运动的重中之重。

  当时的工业底子薄弱,要建造一个半现代化的兵工厂那难度可想而知,从曾国藩,李鸿章那代人开始,每年都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。

  可即使是这样,当时的国人也得看人家的脸色,就是平民百姓都知道有了兵工厂国才能强,但一没有人才、二没有技术,拿什么建造兵工厂?

  弓长林不是苏阳,他没有逆天的前沿思想和可以从系统商店内兑换先进技术的手段,他所走的每一步都只能按步就按的来。

  低声下气的买机器,花重金聘请外国人才,创办洋学堂培养自己国家的人才,短时间内看,那些人才当时并没有什么用。

  可如果不是他们培养出来的一大拼人才,苏阳也不可能今日大刀阔斧的现代化改动。

  不过,那一批人也只是会基本武器的组装、拆卸以及仿造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老旧型号的武器,离自主研制还隔着十万八千里。对苏阳来说,这也就足够了,因为即使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工厂,也不可能研制出他从系统商店内兑换的武器图纸,毕竟隔着大时代,先今的科研工作者很多方面的素质都够不上那些图纸的门槛。

  甚至当年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w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